新书上架
自从《学化学来破案》火热上市之后,据说看过此书的孩子都盼着上化学课,喜欢理科的比例一路飙升。于是,喜欢文科的小同学着急了,学好语文能不能破案呢?当然能,你没有看错!
《学化学来破案》的作者是台湾教了30年化学的陈伟民老师,而《学语文来破案》的作者是教了30年语文的高级教师、苏展老师。苏展老师同样异曲同工,能化生硬的学科知识为生动有趣的侦探故事,让小同学们主动爱上学习,爱上课堂。
当你们翻开这本书时,也许你们会想:语文,不就是读读背背,写写作文吗?它怎么可能和破案扯上关系呢?然而,苏展老师却告诉你们,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是解决一道道谜案的关键,更是一把解锁未知世界的钥匙。
作者苏展线下分享活动
在这个快节奏、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忽视了语文基本知识的重要性。然而,正是这些看似普通的字词、古文、对联、诗词等知识中蕴含着无尽的智慧和奥秘。《学语文来破案》系列图书,正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案件,让我们的小读者领略到语文知识的魅力和实用价值。不同于传统的侦探小说,这本书巧妙地将语文学习与侦探推理相结合,让小读者在享受解谜乐趣的同时,也能提升语文素养,而且更让他们觉得:语文原来这么有趣啊!
01
《学语文来破案》(全3册)
苏展 著
内容简介:
作为一名侦探,脑子里要有一本百科全书,其中包括丰富的语文知识。这三本书里,藏头诗、谜语、对联、回文、书法等传统文化纷纷登场,都将成为最重要的破案线索。因此,在这一辑故事中,小侦探们会运用他们所学的语文知识去寻找破绽,找出犯罪证据,破获一桩又一桩疑案。
24个侦探故事,24堂生动的语文课,
100+诗词、古文、写作等知识点。
原来语文还可以这样学!
✦
✧
融合语文与侦探元素
创新教学方式
✦
作者苏展不仅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还教了30年中小学语文,在她的课堂,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极高,特别是作文课,培养出了N多位小作家。记在苏展老师的上一系列儿童侦探文学《校园侦探日记》里面分享过她独特的写作思维导图。而这套新书《学语文来破案》,更是充分发挥了苏展老师的长处,巧妙地将语文学习与侦探解谜相结合,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案件,让学生在解决案件的过程中学习语文知识,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模式,使学习变得更加有趣和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试问,这不正是现代教学改革的首要目标吗?不是死读书,而是活学活用。
比如在第一个案件《一封恐吓信》中,雏鹰侦探团的小成员们利用所学的语文知识,从信件的用词、笔迹、格式、语气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逐步缩小了嫌疑人的范围。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可以学到如何辨识笔迹、理解词语背后的含义、分析文本结构等语文知识,还跟着小侦探们一步步分析如何根据恐吓信寻找线索,锁定嫌疑人,如何不着痕迹地问询,以及最后确定嫌疑人,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又如何巧妙套话让对方自投罗网。这些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方面的内容了,还有助于养成遇到问题,学会运用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解决问题。
《一封恐吓信》情节插图
试想,如果中国的课堂教学都能如此改革,还有哪个学生会不喜欢上学呢?而且怎么还会有高分低能的问题呢?
✦
✧
知识丰富
涵盖大语文百科
✦
现在我们常说的学习语文并不是读读背背,而是要培养孩子们的“大语文能力”。何谓大语文呢?这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涵盖了传统语文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并且扩展到了更广泛的领域。
书中每篇故事后均附有“语文大百科”
本书中每个案件都涉及到不同的语文知识点,如《一封恐吓信》里面提到的识别个人信息的“语言指纹”,《巧抖“神算子”》案件中提到的“测字走江湖”,《合同里的玄机》提到的“合同的来历”,《救命的字谜》案件中提到的字谜,《谁是真正的主人》一案中的藏头诗等,这些知识点既有趣又实用,能够帮助小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语文学科的内涵和外延,让小读者在破案的过程中通过案件的分析和解决,不断拓宽知识视野,增强语文综合素养。
✦
✧
实际案例模拟
提升实践能力
✦
书中每一个案件都是基于真实或虚构的情境进行模拟,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侦探环境中,通过分析语言线索、解读合同、破解字谜、解析藏头诗、分析对联等方式,逐步揭开案件真相。这种实际案例的模拟训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每个案件都充满了紧张刺激的情节和悬念。以“一封恐吓信”案件为例,故事从苏式在语文课上开小差开始。他认为语文学习并无太大用处,只需精通数学、物理等理科即可。他梦想成为福尔摩斯,班主任闫老师便以侦破“一封恐吓信”作为对他的惩罚。苏式接受了挑战,但在侦探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恐吓信是打印的,无法核对字迹;打印机的线索也无法追踪,因为拥有打印机的同学都被排除了。
然而,精通语文的苏小米和学霸叶熙却从信的用词、语气、标点中发现了关键线索。他们注意到信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严谨,甚至包含了复杂的破折号;用词考究,不像一般人所写;信中的语气词带有北方方言特征。这些细节让他们锁定了嫌疑人——闫老师。原来,闫老师为了改变苏式“语文无用”的观念,故意设局。苏小米和叶熙在闫老师面前上演了一出戏,诱使嫌疑人主动招供。最终,苏式深刻认识到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这样的案例模拟,学生不仅提升了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还学会了如何运用语文知识破解案件,展现了语文在破案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
✧
团队协作
培养合作精神
✦
在《学语文来破案》这部作品中,雏鹰侦探团的成员们性格迥异,各具特色。团队的核心人物苏式,以其卓越的数学和英语成绩著称,但在语文领域却显得稍逊一筹。他骄傲而机智,总是自信满满。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双胞胎妹妹小米,她在语文上的表现无人能及,却在数学上稍显吃力。小米以她的细心、敏锐和超强的观察力著称。
《学语文来破案》人物介绍
雏鹰侦探团的成员们通过各自的专长和团队合作来解决案件。苏式以其出色的逻辑推理能力和丰富的百科知识引领团队;小米则凭借其深厚的语文素养和敏锐的观察力为案件提供关键线索;章鱼丸虽然平日里话多、贪吃、看似不靠谱,但在紧要关头总能挺身而出,成为团队的中坚力量;而叶熙则如同团队的智慧之源,被誉为“行走的百科全书”,在任何时候都能为侦破工作提供坚实的知识后盾。
在案件解决过程中,每个成员都必须发挥自己的特长,并与团队其他成员紧密协作,才能达成最终的胜利。这种团队合作精神不仅对学生的学习,也对他们未来的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会深刻领悟个人与集体的力量,以及在多元化团队中实现目标的重要性。
显而易见,在当今的语文学习中,单纯的阅读已不再是终极目标,真正掌握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才是关键。《学语文来破案》巧妙地将教育与娱乐相结合,将语文知识巧妙地编织进引人入胜的侦探故事之中。这样,小读者不仅能在享受故事情节带来的乐趣的同时,还能吸收到实用的语文知识。这种教育模式不仅与现代教育的潮流相契合,也满足了小读者对知识的渴望和期待。
附赠《小学生必备诗词》
通过阅读这套书籍,小读者们得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同时锻炼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技巧,以及珍视伙伴间的协作关系,学会团队合作。这些能力正是未来社会所需的现代化人才所必备的素质。《学语文来破案》不仅是一套书籍,更是链接孩子与未来社会的桥梁啊!
点击图片即可跳转至购买页面
↓
内容来源:张晓萍
排版设计:谭文荟
审阅:杨仙、江泉
在哪里可以找到我们:
抖音|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图书专营店
小红书|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
快手|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
微博|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
欢迎 分享 收藏 在看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