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流动人口服务中心主办的《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估报告》(蓝皮书)研讨会在京举行。这是中国第一部以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估为主题的年度报告,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
《报告》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流动人口服务中心联合中国人口与发展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共同研究的成果。中心主任、《报告》主编肖子华代表课题组介绍了评估结果和主要研究结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主编、皮书研究院院长蔡继辉介绍了《报告》的出版情况。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长魏云鹏、人社部农民工工作司协调处处长牟达泉做了点评,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等8位专家围绕报告内容进行了研讨和交流,中心副主任徐水源主持会议。
与会专家认为,该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近年来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从评估结果的综合排名看,2017年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估综合排名前十的城市依次是厦门市、鄂尔多斯市、成都市、长沙市、合肥市、惠州市、青岛市、苏州市、江门市和唐山市。排名后十的城市分别是呼和浩特市、温州市、榆林市、台州市、绍兴市、金华市、海口市、三亚市、昆明市、宁波市。
根据评估结果,课题组得出了以下主要研究结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总体融合水平不高,被评估的50个城市平均得分仅为51.62分,不同类型的城市分化明显。流动人口社会融合不同维度之间差异显著,呈现出公共服务融合>政治融合>经济融合>心理文化融合的特点。东部地区特大城市流动人口政治融合难度大,制度性因素是流动人口获得市民身份、平等社会权利和政治参与的主要障碍。经济融合东、中、西部区域差距大,过高的房价、低水平的消费和劳动保护不足,使流动人口的经济融合还处于初级水平。公共服务融合总体水平较好,应重点关注流动人口随迁子女的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提高育龄妇女的孕优服务和就业人口的社会保障水平。城市规模越大流动人口心理文化融合程度越好,东北地区具有比较优势,总起来看,流动人口在流入地还缺少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也比较低。
对于如何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课题组也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应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打破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制度性障碍。加强教育和就业培训,提升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能力。为流动人口提供基本的社会保护和公共服务,减少流动人口对土地和传统社会关系的依赖。按照人口流动的规律和意愿对城镇化战略进行调整。以社区为基础,构建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网络。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
对于以上观点,参会专家认为《报告》的评估结果客观公正,符合中国实际,得出的研究结论科学合理,不仅对于学术界具有引领作用,可以为中央决策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而且对地方政府也有督促作用。同时,专家还对下一步如何做好评估工作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建议。
作者:孙海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