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过节不送礼,送礼就送《哇!故宫的二十四节气》。”1月21日下午,在给孩子的故宫系列《哇!故宫的二十四节气》新书发布会上,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的卖力“推销”,引得台下笑声一片。
不仅仅是单霁翔,北京市教委分管学前教育的副巡视员冯洪荣当场就认定《哇!故宫的二十四节气》为幼儿园准教材。而在发布会当天,这套图书即在全网断货,想要拿到书的读者,最快也要等到2月中旬。
这套由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部与御鉴文化联合打造,最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书究竟是怎样一套书?为何有如此大的魔力?
凝聚中华情感
让孩子们爱上传统文化
《哇!故宫的二十四节气》共24册,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为时间线索,将830幅手绘故宫原景大图、52座故宫建筑、48个传统习俗、115件器物、64种动物、76种花木、24次成长体验融入充满童趣的故事里,将故宫近600年的历史与文化知识向孩子们娓娓道来。
在单霁翔看来,教育是故宫博物院的第一职能,但要将故宫的文化资源转变成教育资源并非易事。尤其对于孩子来说,在信息爆炸时代,想要找出打动他们的内容是很难的一件事,这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协作。而《哇!故宫的二十四节气》就是各界努力下的结晶,它将故宫的古建筑、文物藏品、节气变化、植物、动物、风俗习惯等,以一种生动自然的绘本方式呈现在孩子面前。这是一个“色香味”俱全的文化大餐。
中信出版集团少儿板块总经理胡大为坦言,他从编辑手中接到这套书的时候完全被吸引住了,而这种吸引力的来源是全体中国人的情感与记忆。“按照一年二十四节气时间线索串联故宫最美的建筑、景致,最珍贵的国宝神器,汇聚了中华传统习俗和诗歌,这套书里为我们呈现了一座可以带回家的故宫博物院。”
胡大为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依赖于对下一代的培养与教化,而《哇!故宫的二十四节气》就具有这样的作用。“这是一套向孩子们讲述中国故事的绘本,用孩子喜爱并易于理解的方式向他们介绍了中华文明,传播中国精神。”胡大为说。
三条原则
让孩子们读懂传统文化
一套写给孩子们看的传统文化绘本,里面既要有二十四节气的知识普及,又要有故宫各条文化脉络贯穿其中。这既要求《哇!故宫的二十四节气》要融会贯通、不失专业性,还要求它能给孩子们讲好喜闻乐见的故事,一融一讲,难度很大。
故宫博物院宣传教育部副主任果美侠坦言,整个团队在该书的编撰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团队坚持了自己的原则,让这些困难迎刃而解。
原则之一,就是要保证图书的真实性。果美侠表示,这套图书主要将内容与真实环境和藏品相结合,这需要绘画团队的艺术家们与博物馆专业人员通力合作,才能呈现出满意的效果。果美侠以书中的一个故事举例说:“书中讲到了春天冰开始融化的时候,小鱼蹦到冰上,需要孩子把它送回去,这是故事性;而这个场景发生在金水河,我们给它真实的环境,对应了真实的气候,那我们也一定要呈现出一个真实面貌的金水河。”
原则之二就是专业性。团队希望尽可能地彰显建筑和藏品的专业细节。比如,在琉璃釉面的小兽中,海马和斗牛的区别一定是在蹄子上。“我们要求在图画中把斗牛蹄子多画一条线,这样区分它是有脚趾的,这些是专业性体现。”果美侠说。
最后的原则就是儿童性。果美侠认为,整个策划团队在故宫工作很久,不缺乏讲述专业术语的技能,但是如何把专业知识讲得让小朋友喜欢听,并听得懂,还是需要仔细考量的。为此,果美侠和团队在书中大量地使用了儿童化语言,比如屋顶的小兽有很多,他们就用一些儿童化的语言命名,凤娇娇、龙爷爷、狮威威、海马游游、天马飞飞、押鱼鱼、斗牛牛和猴小什等。
寓教于乐
让孩子们学到更多
冯洪荣认为,图书的选择在基础教育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简而言之就是要在娃娃那里把好阅读关。“这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特别重要的一条,就是在未来幼儿园阶段,儿童的用书用材要进行审核。”
这实际上就对相关少儿图书提出了新要求,单纯的娱乐或者是教化都不可取,只有两者兼具,才能获得认可。“在我看来,《哇!故宫的二十四节气》已经达到准教材级别,儿童阅读这套图书可以受益良多。”冯洪荣说。
果美侠对此表示赞同,她认为《哇!故宫的二十四节气》应该实现教育的功能,同时这种教育功能本身不仅要让孩子们知道什么知识,还要让他们有更丰富的情感体验。“我希望孩子们读完这套书后能够了解什么是友谊,怎样在竞技中保持友谊,保持诚实,离别之后情感是什么样,如何协作,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去关爱、分享,这些是上升到教育层面呈现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贯彻这套书的教育理念,整个团队引入了当代技术手段与实操体验,比如小读者扫描书后的二维码,就可以获得二十四节气相关互动的体验项目,里面有关于古建筑的虚拟现实呈现。而配备的大拉页的彩绘填涂,则能够引领小读者关注细节,体会到传统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