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民族知识 > 中华各民族
蒙古族

蒙古族有人口5981840人(2010年),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河北等省、自治区的各蒙古族自治州、县。此外,还有少数蒙古族聚居或散居在宁夏、河南、四川、云南、北京等省、市、自治区。


蒙古族主要聚居区在内蒙古自治区,全区有蒙古和汉、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朝鲜等50多个民族,2005年全区总人口为2386万人,其中蒙古族421万人。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边疆,东西直线距离2400多公里,南北跨度1700多公里,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12.3%。全区以高原为主,有地域辽阔的内蒙古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山脉由东到西有大兴安岭﹑阴山和贺兰山,沙漠主要集中于西部,有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另还有一些山地和丘陵。其中,兴安岭以西、阴山以北的内蒙古高原和黄河大湾以南的鄂尔多斯高原地势平坦,海拔一般都在1000米以上,大部有植物覆盖,分布着呼伦贝尔﹑锡林郭勒﹑科尔沁﹑乌兰察布﹑鄂尔多斯和乌拉特等全国著名的草原,是我国著名的天然牧场。全区草原面积达8700公顷,可利用的草场面积6800公顷,占全国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5。畜群以羊、牛为主,其次为马、骆驼等。三河牛﹑三河马﹑草原红牛﹑乌珠穆沁肥尾羊﹑敖汉细毛羊﹑内蒙古细毛羊、阿尔巴斯白山羊﹑阿拉善驼等,都是全国闻名的优良畜种。


全区可利用耕地为549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24公顷,居全国第一,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3倍。大兴安岭以东有辽河和松嫩平原的小部分分布,号称“谷仓”,是国家农业开发的重点地区。阴山山脉(由大青山、乌拉山和狼山组成)形成一条天然屏障,对阴山南麓的河套平原和土默川平原的农业生产极为有利。那里土质肥沃,沟渠纵横,农田遍布,素有“塞上米粮川”之称,是内蒙古的主要产粮区。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糜子、莜麦、玉米、高粱、大豆、土豆、胡麻、油菜籽、甜菜等。河套平原也是我国三大甜菜产区之一。


河流有黄河﹑额尔古纳河﹑嫩江和西辽河四大水系,地表径流量90%以上集中在东部地区,全区共建有大小水库472座,有效灌溉面积18.5万公顷。黄河流经西南部,有航行灌溉之利,盛产驰名的“黄河鲤鱼”。湖泊较大的有呼伦湖、贝尔湖、乌梁素海、岱海、黄旗海等,盛产鲤、鲫、鲢、银鱼等鱼类,尤其是呼伦池,素有“鱼声喧嚣,饮马不进”之说。境内有达不苏、吉兰泰等数百个盐池、碱湖,盛产盐碱。其中吉兰泰盐场是我国最大的机械化湖盐场、湖盐区,也是最大的碘盐加工基地。


森林面积居全国首位。被誉为“祖国绿色宝库”的大兴安岭,森林面积占全国森林面积的1/9,林木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12%。在山林中和草原上,栖息着很多珍禽奇兽,出产贵重皮毛,还有鹿茸、熊胆、麝香、虫草等名贵药材,甘草、党参、麻黄、黄芪、小茴香、大黄、知母等中草药400余种。素称“药中之王”的甘草产量最大,土特产品木耳﹑蘑菇、黄花菜等均畅销国内外市场。


内蒙古地区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有煤、铁、铬、锰、铜、铅、锌、金、银、锡、云母、石墨、水晶、石棉、玛瑙等,已经探明的有92种,其中62种矿产的储量居全国前10位。煤炭资源仅次于山西,居全国第2位,储量在100亿吨以上适宜露天开采的特大型煤田有5处,其中以准格尔﹑霍林河为最;铌、锗和天然碱储量居全国之首。内蒙古也是我国发现新矿物最多的省区,1958年以来,中国获得国际上承认的新矿物有50余种,其中10种发现于内蒙古。


内蒙古草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活跃﹑驰骋的舞台。匈奴﹑东胡﹑鲜卑﹑乌桓﹑柔然﹑敕勒、回鹘﹑突厥﹑契丹﹑女真﹑蒙古等众多的古代北方民族,在这个舞台上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文物古迹遍布全区各地。比较著名的有:呼和浩特的五塔寺﹑大召﹑昭君墓﹑白塔,包头市的五当召﹑美岱召,伊金霍洛旗的成吉思汗陵,巴彦浩特市的延福寺,赤峰市的辽上京﹑辽中京、大明塔,鄂伦春的嘎仙洞等。


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意为青色的城),建于明代,称作“库库和屯”。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定名为“归化”。新中国成立后,恢复了呼和浩特(即“库库和屯”的异译)的名称。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13世纪初,蒙古族在回鹘文字母基础上创制了自己的文字。元世祖忽必烈命西藏喇嘛八思巴创制蒙古新字,俗称“八思巴字”,是根据藏文加以变化创制而成。元朝时是“国字”,元亡以后基本不再使用。14世纪初,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最初的蒙古文字进行了改革,成为至今通用的﹑规范化的蒙古文字。新疆的蒙古族使用卫拉特方言。17世纪中,札雅•班第达对通用的蒙古文字稍加改变,使卫拉特语音得以准确表达出来,被称为“托忒•必扯克”(意为精确的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陶德”(托忒)蒙古文。


(摘自《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中国少数民族》卷)


版权所有©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7272 京ICP备19025378号-2